2024年被称为低空经济元年。今年以来,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也被称为“飞行汽车”)成为最火热的细分赛道之一,商业化空间巨大,未来有望给生活和出行带来深刻变革。
据相关机构预测,至2050年,飞行汽车的全球市场规模将达9万亿美元,中国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飞行汽车市场,潜在市场规模将达到2.1万亿美元。
今年4月份,eVTOL龙头制造商之一广州亿航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取得生产许可证,其产品EH216-S成为首个拿到全适航三证(型号合格证、适航证、生产许可证)的无人驾驶载人飞行汽车。此外,四川沃飞长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沃飞长空”)等6家制造商也已获型号合格证受理,预计在2025年至2026年间取证。
多家汽车产业链企业也争相布局该领域——广东汇天航空航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小鹏汇天”)的“陆地航母”飞行汽车成功完成全球公开载人首飞;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安汽车”)宣布,5年内将投入超500亿元研发飞行汽车;日前,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利控股”)则被曝出正在与德国飞行出租车公司Volocopter洽谈入股事宜。
“近年来汽车步入电动化和智能化时代,催生了地面上的出行变革,同样的逻辑有望在低空再现。”中国乘用车产业联盟秘书长张秀阳对《航空之家》记者表示,eVTOL的电动化和智能化,带来了超强的出行想象,未来有望与汽车、高铁等互补,把二维交通网扩展成三维。
企业扎堆布局
“今年以来,飞行汽车成为炙手可热的话题,几乎每周都有与之相关的论坛会议举办,加上越来越多的企业加速布局,飞行汽车市场已经被加速催热,即将迎来爆发前夜。”中国自动驾驶产业创新联盟调研员高超表示。
就在不久前落幕的广州车展上,小鹏汇天的“陆地航母”飞行汽车成功完成全球公开载人首飞。在车展上,长安汽车也宣布,未来五年内计划投入超500亿元布局海陆空立体交通方案和人形机器人。在飞行汽车领域,将同步开展低空飞行器和飞行汽车两种形态的产品及其产业,2026年前推出长安飞行汽车产品。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方面,今年3月份,该公司研发的首款飞行汽车GOVE在广州CBD上空进行试飞;9月份,GOVE获颁中国民用航空局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特许飞行证。广汽集团汽车工程研究院飞行汽车业务研发负责人苏庆鹏透露,像打出租车一样“打飞的”这个目标的实现,最迟不会超过2026年。谈及飞行汽车大规模商业化推广的时间点,他认为将会在2029年左右开始实现。
吉利控股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奇瑞”)近期也在低空经济领域动作频频。吉利控股近期计划注资约6.88亿元收购德国飞行出租车初创公司Volocopter85%的股份,同时旗下品牌沃飞长空在低空智慧交通飞行器研发与商业化领域表现活跃。而在2024奇瑞全球创新大会上,奇瑞展示了一款飞行汽车。据介绍,这款飞行汽车原型机正在研发中,试飞距离大约80公里。
机遇与挑战并存
国信证券研报显示,2023年我国飞行汽车市场规模达到220亿美元,同比增长29.41%。中期维度下,国内eVTOL稳态市场规模有望超2000亿元,其中观光场景、通勤场景、整机销量的市场规模分别为683亿元、208亿元、1260亿元。
尽管我国飞行汽车发展势头强劲,但仍处于起步阶段,面临诸多挑战。
其中,动力电池技术备受关注,飞行汽车对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放电倍率、循环次数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国内动力电池企业也在积极研发,寻找更优化的解决方案。
孚能科技(赣州)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研发院院长姜蔚然对《航空之家》记者表示,相比一般新能源汽车5C左右的充电倍率,飞行汽车的电池至少需要8C甚至12C。除了起飞升降外,飞行汽车还要巡航、快速补能,甚至如果有紧急事件时还要快速往复,因而电池生命周期要在循环1万次以上,这对于技术要求非常高。
姜蔚然表示,在能量密度、充电时间、放电倍率、循环寿命、安全性和成本的产品开发六边形中,飞行汽车的动力电池需要更多的平衡化学体系和产品设计,以及极高的量产工艺。目前公司已完成关键技术体系开发,成功交付了第一代高能量密度三元软包动力电池,可实现能量密度285Wh/kg,最高时速320km,单次最长巡航250km,电芯也可实现1万次以上循环,为飞行汽车商业化进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除电池技术以外,飞行汽车的商业化落地还需克服基础设施和配套政策不足的问题。与地面交通相比,空中交通的管理更加复杂。现有的空中交通管理系统主要是为大型客机、直升机等传统航空器设计的,难以适应飞行汽车这种小型、灵活且数量可能众多的新型交通工具。基础设施方面,现有的机场、起降点等基础设施难以满足未来大量飞行汽车的需求。
另外,全球范围内缺乏统一的飞行汽车操作标准和安全规范也是问题之一。飞行汽车既不同于传统的汽车,也不同于现有的飞机,它的设计、制造、运营等环节需要一套全新的标准来规范。比如,飞行汽车的重量、速度、飞行高度等参数的界定,以及相应的安全要求,都需要明确的法规标准。以上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飞行汽车商业化落地的现实障碍。
“作为全新的低空交通载具,eVTOL同样必须遵循航空器研发的科学规律,且新产品通常需要7年至8年的发展周期,在产品、技术、法规等初期不成熟阶段,需要进行持续的资金投入以推动行业发展。”在零重力飞机工业(合肥)有限公司首席战略官陈炎看来,2026年前,最先可能落地的应用场景,不会是交通业态,而是封闭空域内的低空游览观光。
飞行汽车的梦想照进现实,政策支持和场景驱动同样关键。早在2021年,低空经济这一概念就被写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2023年被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据赛迪顾问测算,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突破5000亿元,预计2026年将超过万亿元。相关研究表明,到“十四五”末,我国低空经济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值将达到3万亿元至5万亿元。
近期,飞行汽车再迎政策利好。11月18日,中国航空运输协会通航业务部、无人机工作委员会主任孙卫国透露,中央空管委即将在六个城市开展eVTOL试点,六个试点城市初步确定为合肥、杭州、深圳、苏州、成都和重庆。
姜蔚然表示,作为面向低空智能交通和未来立体智慧交通的运载工具,飞行汽车集成了新能源、航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前沿科技,可以说是一个代际更替的综合解决方案,也是能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增长引擎典型代表的原因所在。
来源:航空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