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吉利集团旗下Terrafugia太力飞行汽车第一款量产车型Transition预计在今年10月开始接受预定,首批量产飞行汽车计划在2019年问世。是的,你没看错,可以飞行的汽车都要实现批量生产了,我们普通大众却还在为到底是选燃油车还是电动车而纠结,真的不得不感叹:“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
对于了解这一领域的人来说,飞行汽车并不是什么新鲜玩意。早在1917年,飞行汽车之父格·寇蒂斯就向人们展示了这种新型交通工具,尽管当时它只实现了短距离的飞行式跳跃,并未真正飞上天空,但丝毫不影响人类对高空和飞行的追求与探索。这一百多年以来,陆续有不少企业开始涉足这一领域,特别是近期各大汽车制造商的扎堆入局,以及一些新产品新玩家的涌现,飞行汽车再一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Terrafugia的前世今生
在众多被谈及的飞行汽车制造商中,吉利集团的Terrafugia显然与中国的关系最为密切,但最开始它并不是一家中国企业。Terrafugia最初是由5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毕业生共同创立于2006年,他们的团队和商业计划获得了2006年麻省理工学院10万美元创业大赛的亚军,最初创立公司的大部分资金也是来自于首席执行官兼创始人卡尔•迪特里希(Carl Dietrich)的3万美元麻省理工学院(Lemelson-MIT)学生奖。
在卡尔•迪特里希(Carl Dietrich)的带领下,Terrafugia进行了多次融资,第一笔近30万美元的融资完成于2006年公司成立后不久,之后陆续跟进,股东最多时超过百人。在不过短短5年左右的时间里,Terrafugia就在这个相对偏门的领域获得了超过2500万美元的潜在收入,实在让人惊叹。
不过由于各国法规的不同,Terrafugia只在美国销售,这就使得原本狭小的市场变得更小了,再加上汽车制造业本身就是一个资金密集的行业,研发、制造、生产无论哪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但没有好的销量和市场回报,经营状况就会陷入恶性循环之中。果不其然,由于公司资金遭遇瓶颈,2017年11月13日,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正式官方宣布与美国Terrafugia飞行汽车公司达成最终协议,将收购Terrafugia的全部业务及资产,在未来吉利方将主导管理企业的发展。
那么吉利花重金购买的Terrafugia公司的飞行汽车到底是什么样的?据悉,Transition车型既可在陆地行驶,也可在空中航行,它的翅膀可以在着陆时折叠,使其能停入车库。它采用的是混合动力系统,准乘2人,最大飞行速度为160km/h,最大飞行高度为1万英尺(3048米),空中续航里程为640km,为了节省燃油,在陆地行驶时Transition会采用电力驱动。
作为一款独特的交通工具,Transition严格按照航空和汽车的双重安全要求打造,符合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和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标准。同时由于它的特殊性,想要驾驶它上路或上空,不仅需要汽车驾照,还需要拥有飞行执照。这也就意味着,驾乘Transition绝对只是少数人的专利。
飞行汽车大乱斗,多家企业入局
既然市场如此之小,想要普及也非易事,那为何还有这么多车企陆续入局?其实只需站在企业的角度进行长远思考,就能明白一二。首先,飞行汽车就像五年前开始成为热门话题的无人驾驶一样,无论是市场需求,还是只为改善交通状况,它都有很好的战略前景;其次,出行工具一直都是与时俱进、不断演变的,谁最先在三维出行领域进行长远布局和卡位,谁就能在未来抢占先机。最后,交通拥堵已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创造新的出行方式和交通体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必要途径。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创立于1898年并深受世界各地消费者欢迎的著名汽车制造商奥迪,会在今年3月的日内瓦车展上,联合欧洲航空巨头空中客车提出Pop.Up Next的飞行汽车概念。
6月底,奥迪和空客已经与德国政府签署了合作意向书,被允许在奥迪总部因戈尔施塔特地区建立空中试飞点以便进行测试。据了解,Pop.Up Next是首个完全电动、零排放的模块化系统,它空中飞行最高时速为120km/h,可以行驶50km(不负载),地面行驶最高时速为100km/h,可以行驶130km,充满电仅需15分钟。
从外观内饰上来看,Pop.Up Next科技感十足,它由地面模块、座舱和飞行模块三个部分组成,座舱可与另两个模块单独结合分别实现地面行驶或飞行状态,而且飞行模块由碳纤维材料制成,配备有4个异常显眼的螺旋桨。该车的座舱内未配备方向盘或者方向舵,仅配有一块大屏显示器,让乘客通过语音、脸部识别、眼球跟踪和触摸传感按钮等与汽车进行互动。奥迪表示,该概念车或将成为未来飞行出租车的行业标准,产品可能会在2024年和2027年间成为现实。
全球汽车巨头丰田,其实也一直在开展面向飞行汽车的技术研究。去年5月,丰田汽车及其集团公司就曾表态同意在未来三年内向科技公司Cartivator投资4250万日元(约38.5万美元)作为研发费用,支持该公司的飞行汽车项目。
根据资料显示,Cartivator成立于2012年,从2014年开始进行skyDrive飞行汽车的研发,按照计划进程,2018年年底该公司将开发出第一款由人工操作的测试飞行汽车,到2020年,开发出面向生产的飞行汽车,并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执行点火任务。
据悉,该车采用的是锂离子电池驱动,配备三个地面行驶的轮胎和四个螺旋桨,地面行驶和飞行时速目标为100~150km/h,续航里程方面,地面续航目标为50km,飞行仅为5km。可以看出,Cartivator飞行汽车尚处于早期开发阶段。
此外,英国汽车制造商阿斯顿·马丁、劳斯莱斯、以及德国汽车制造商戴姆勒、保时捷等著名车企,也相继发布或透露了其研发飞行汽车的概念版本与计划,开始正式涉足这一领域。当然,同样被这一市场吸引的还有部分航天航空巨头和大批科技公司。譬如:荷兰PAL-V的首款量产飞行汽车Liberty将于2019年首批交付;Uber与巴西航空工业公司、达拉斯政府表示,2020年将在达拉斯与迪拜正式试运营Uber的飞行的士网络。
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可无论这个市场有多火爆,参与者实力有多强劲,起码到目前为止,真正拿得出量产产品的玩家就只有那么一两家,大部分企业都还处于概念或项目策划阶段。再加上相关法规、监管、基础设施、安全性、价格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要想实际普及仍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为什么吉利旗下的太力飞行汽车Transition不在中国销售?难道是因为中国消费者没有购买能力?显然不是,主要还是国家政策法规不允许,所以就算你买了,也上不了路。相对而言,美国的政策法规比较宽松,监管机制更完善,对于飞行汽车上路拥有一系列统一的标准,不过即便如此,也仍有许多需要持续改进和完善的地方,而这些是需要时间来实现的。
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便是安全问题,先不说空中飞行的汽车本身发生交通事故后,对驾乘人员的伤害要比普通汽车大;就算是飞行汽车在升降、飞行过程中机翼和螺旋桨发生破损或脱落,对附近飞行汽车、地面人员、高空建筑等所造成的伤害和损失也是难以预计的。
除此之外,目前的电动飞行汽车所产生的噪音虽然比传统直升机小一些,但并不代表它不扰民。就像在今年2月,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就在自己的Twitter上怼了Uber飞行汽车。马斯克表示:“如果你喜欢在自己家房子上面飞行,并且总有大量的汽车在上面飞来飞去当然没问题。这些汽车就像被放大1000倍的无人机,而且充满噪音,在着陆的时候巨大的气流甚至会将很多东西吹跑。”
虽然后来,Uber的首席执行官达拉·科斯罗塞西对马斯克进行了回应,表示飞行汽车通过使用诸如特斯拉公司先进的电池技术以及更小的旋翼,可以让自己逐渐变得更加环保、噪音更小,可事实如何,估计也只有当事人最清楚了。
如果以上几个问题都解决了,飞行汽车依然还有续航里程短、售价高昂等一系列其他层出不穷的问题,它们都会成为飞行汽车实现商用化进程的拦路虎。可不管怎样,飞行汽车就如同自动驾驶一样,是大势所趋,虽然困难重重,但各企业的纷纷入局必然会带来一定的资本倾斜,未来市场前景可期。